【资料图】
关于球迷在阿根廷与澳大利亚比赛时闯入现场的行为,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在微博进行了中肯的评价,他表示自己也欣赏他释放真性情的勇气,但大家不要模仿这个球迷的行为。
北京朝阳公安分局宣布已对昨晚闯球场的邸某某行政拘留,并且罚他12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对这个处理应当说很多人是有预期的。对邸某某的行为警方做出法律规定之内的处罚是必然的,秩序的治理者不可能无动于衷。
不过很多人挺喜欢、欣赏那个男孩子,我认为这也不是舆论场不健康的表现。国外闯球场的事情很多,所造成的公害十分明显,因而公众对闯球场者的态度会更严厉些。在中国,这种情况也有,但客观说不多,所以公众尚未感觉到他们的破坏性,大家更容易往“足球就是帮人释放情绪”方向想。加上梅西等球星在中国受欢迎度很高,这次闯球场的又是个看上去“挺可爱”的小男生,所以大家对他的态度就呈现出包括“欣赏”“怪嗔”的多样性。
闯球场的行为无疑是错的,从法律和公共秩序的角度看,这一定性毫无问题。公众也清楚,这种事如果泛滥起来,必将严重扰乱球场秩序,因此虽然有人觉得行政拘留那个男孩,“处理有点重”,但我觉得这种争议不是一种严重的意见冲突。
我认为对此事就应该依法处理,但也无需要求舆论“统一认识”。现在的情况挺正常的,公安局的处理和公众态度我认为应当看成是一种“特殊、间接的和谐”。最后我想说,无论大家怎么看那个小男孩,都不要模仿他。
虽然央视的现场直播切掉了男孩闯入球场拥抱梅西并在场内奔跑的镜头,但那些镜头在社交媒体上形成海啸级的传播,而且这一次官方机构没有删那些镜头,也没有阻止报道和评论,我认为这样处理是开明的。
我们社会需要共情点,需要有相互理解和不扩大分歧的默契。很多人就是欣赏那个男孩释放真性情的勇气,老胡本人也很欣赏,但这不意味着大家就真的支持破坏规则。应当体会好这两种价值的微妙重合。官方一边通过处罚男孩发出“不得模仿”“规则为上”的信号,一边不与公众的狂欢顶着来,不对此事“上纲上线”,这是对公众情绪的友好态度,是尊重。我真的觉得,这件事反而促进了社会的共情与和谐。
我们确实需要规则,但是不需要“装”,不需要刻板,端着,更不能搞得大家都很紧张,追求“万无一失”,生怕“一失万无”,那样的话市场经济还怎么搞?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法律秩序下的宽松感,不是很大的事时错就错了,改正就好,至少在一些场合和时候不把什么事都搞得很严肃很沉重。男孩在球场上的犯忌奔跑展现了率真和简单,它会带来一种摆不到桌面上的调节。
最后一定要补上那句:那个男孩无论如何做得就是不对,处罚他应该。